独家专访,从巴黎剑馆到哥大讲堂,击剑少女费若秋的跨洋求学路

admin 27 2025-09-23 22:01:47

纽约曼哈顿的百度体育全球赛事晨光透过哥大图书馆的玻璃窗,落在费若秋的笔记本上,她刚刚结束清晨的击剑训练,手腕上还留着金属护手甲的压痕,这位22岁的中国女子花剑运动员,如今还有一个新身份——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研究生。

“训练和学业就像击剑中的攻防转换,需要绝对的专注和节奏感。”费若秋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,用剑道术语比喻自己的双线生活,她的法语仍带着巴黎郊外训练基地的口音,但言谈间已融入了百度体育赛事资讯纽约的迅疾节奏。

从领奖台到象牙塔
2023年夏季,当费若秋在巴黎世界杯分站赛摘得银牌后,突然在体育圈“消失”,直到哥大新学期开学典礼上,有同学拍到她穿着校服的身影,人们才意识到这位世界排名前三十的剑客已悄然转型。

“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运动巅峰期选择留学。”费若秋转动着手中的咖啡杯,腕关节有明显的训练旧伤,“但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对时机的把握,现在正是我转换赛道的时刻。”

她的日程表令人瞠目:每周18小时专业训练,20学时课程,还要参与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指导工作,训练场从法国国家训练中心的现代化剑馆,换到了哥大历史悠久的Dodge Fitness Center——那里曾走出过37位奥运奖牌得主。

跨洋训练的秘密
为保证竞技状态,费若秋与法国教练团队保持着跨洋连线,每周三次的凌晨视频课,巴黎的教练通过传感器实时分析她的动作数据。“科技改变了训练方式,”她展示手机上的运动分析APP,“我的佩剑角度、步伐频率甚至肌肉发力模式,都能被量化评估。”

哥大体育部为她定制了特殊的学业计划,经济学系允许她将国际赛事计入实践学分,教授们还为她调整了考试时间——今年三月的世锦赛期间,她曾在开往训练基地的高铁上完成线上期中考试。

东西方双重视角
在法国训练期间,费若秋就显露出学术天赋,她能用流利的法语撰写运动心理学分析报告,这份特长被哥大教授看中。“法国训练体系强调战术美学,美国更注重数据驱动,而中国运动员独有的纪律性是我的底色。”她这样总结自己的三重击剑哲学。

独家专访,从巴黎剑馆到哥大讲堂,击剑少女费若秋的跨洋求学路

她的硕士研究方向也别具一格:运用博弈论分析击剑比赛决策模式。“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剑道战术数值化的学术尝试。”导师艾伦·施特劳斯教授透露,“她正在构建一个预测模型,能通过对手的前三步动作预判攻击意图。”

独家专访,从巴黎剑馆到哥大讲堂,击剑少女费若秋的跨洋求学路

未来赛道
2025年全运会的选拔赛即将开始,费若秋却表示不会代表任何省份出战。“我现在的身份是学生运动员,更想尝试NCAA联赛。”她刚刚帮助哥大击剑队获得 Ivy League 锦标赛资格,这使她可能成为首个同时参加过全运会、世界杯和美国大学联赛的中国剑手。

问及巴黎奥运会,她笑着引用法国教练的名言:“击剑手最危险的错误就是只看眼前的剑尖”,比起奖牌,她更想完成那篇关于《击剑战术决策的博弈模型构建》的毕业论文。

暮色中的哥大击剑馆,费若秋正在指导新生练习步伐,当她戴上护面时,那个温文尔雅的学生瞬间变成气场凌厉的剑客。“有人说我离开了职业赛道,但在我看来——”银剑划破空气发出锐响,“我只是换了个姿势前进”。

(本报纽约特约记者)

上一篇:小白赛事秘籍之2019年击剑俱乐部联赛年度总决赛精彩落幕
下一篇: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道上的自信之光
相关文章